糧食安全(Food Security):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的定義,一國或家庭若能在任何時間都可取得 足量、安全、營養適宜 的食物,即可稱為具糧食安全。也就是說,不僅要「有食物」,還要能「買得到」「吃得起」與「吃得好」。 (中央研究院)
糧食自給率(Food Self-Sufficiency / Self-Sufficiency Ratio, SSR):衡量國內糧食產量與消費需求之間的比例。常見計算方式有兩種:
1. 產值型自給率:以農產品生產的市場價值(產值)相較於國內糧食消費需求的總價值來計算。 (維基百科)
2. 營養 / 熱量型自給率:根據各類糧食所能提供的熱量或營養,評估國內生產糧食能滿足多少比例的熱量需求。 (TCCIP)
自給率高,表示該國在理論上依賴進口較少;自給率低,表示對進口依賴較高。 (維基百科)
進口依賴風險
• 若高度仰賴進口,遇國際糧價波動、出口國禁運、貿易爭端或供應鏈中斷,即可能導致國內糧食供應危機 農委會+2開放知識+2
• 臺灣自給率僅約三成,稻米外以小麥、玉米、黃豆等主糧多依賴進口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+1
• 畜牧業飼料大宗(如玉米、黃豆)高度進口,若進口受到阻礙,將威脅肉品供給與農業經營 農業收成
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
• 乾旱、洪水、高溫、強降雨等極端現象易造成作物減產、不穩定收成 TCCIP+1
• 臺灣過去數十年自給率因氣象災害與耕地限制逐步下降 TCCIP+1
• 全球農業生產力受到氣候變化影響,長期趨勢不利於穩定供應 arXiv
土地與資源限制
• 國土面積有限,農地競爭、都市化壓力大,可用糧食耕地不易擴張 TCCIP+2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+2
• 土壤退化、水資源短缺、灌溉效率不佳等問題,限制產能提升 TCCIP+1
• 勞動力老化、農業人口流失,難維持長期穩定生產 維基百科
指標局限性
• 只以「自給率」衡量糧食安全可能過於單一,忽略「可取得性」「可負擔性」「品質安全」「營養」等面向 台灣醒報 Awakening News Networks+2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+2
• 自給率計算可能被進口中間產品(如作為飼料的穀物)所扭曲,導致整體自給率高卻實質依賴度仍高 臺灣區域發展署+2維基百科+2
• 當進口量下降時,分母減少可能使自給率看似上升,但實際供應可能更脆弱 臺灣區域發展署
臺灣近年以熱量為基礎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大約在 三成左右。 (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)
臺灣的重要主糧如稻米自給率接近 100%,但類似小麥、玉米、黃豆這類用於加工與飼料的作物,則高度依賴進口。 (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)
政府曾訂定目標,希望將糧食自給率提升至 40%。 (農委會)
在提升自給率方面的策略,包含:選擇具潛力的作物(如大豆、馬鈴薯、芝麻、甘蔗等)、契作制度、改善農業技術與品種、政策扶持與市場引導。 (台經社(Bioeconomy)孫智麗 |)
以下是幾個可作為「食農大小事」探題的切入方向:
本地 vs 進口作物的對比案例
比如用玉米、小麥、黃豆等進口農物與在地農物做對照,探討其供應鏈、風險、價格、環境成本。
糧食自給率與消費者行為
如何透過「支持在地農業」「選購國產糧食」「飲食習慣選擇」去影響國內糧食需求結構。
政策與制度面分析
探討政府如何透過補助、保護、契作制度、休耕地活化、農地使用政策等工具來影響自給率。
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彈性與備援機制
在遭遇氣候風險或國際供應中斷時,國家或地方可以有哪些備援、儲備、替代來源或調度策略。
創新農業與技術助力
如品種改良、耐旱作物、節水灌溉、垂直農場、室內農業等作物生產技術的應用,提升單位面積產能或降低風險。
糧食安全指標的多元化
不只看自給率,還要看「可買得起」「可取得」「品質安全」「供應可持續性」等構面。
國際比較 / 他國案例借鏡
如日本、韓國、歐洲、美國如何面對糧食安全與自給率的挑戰與策略。